概述
猴痘是人感染猴痘病毒所致疾病,是一种人和脊椎动物(如猴等)都可罹患的传染性疾病。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高热、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全身水疱脓疱,伴有出血倾向。
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的抗病毒药物,可以试用针对DNA病毒的药物。猴痘的治疗原则是加强一般及药物治疗,以减轻症状、控制并发症和预防长期后遗症。
症状
猴痘发病后,可出现发热、畏寒或寒战、乏力、头痛、肌肉痛、淋巴结肿大等表现。大部分病例在出疹前1~2天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,如下颌、颈部、耳后、腋窝、腹股沟等。皮肤损害一般在发热出现后1~3天出现,有的时间更长。常从头面部开始,扩散至躯干、四肢;最常见的是面部,其次为手掌和脚掌,数量从数个至遍布全身,从水疱疹发展为脓疱疹;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,直径约0.5-1厘米,质地较硬,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。最后干燥结痂,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,甚至瘢痕,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。整个病程约2~4周。除皮肤外,口腔黏膜、生殖器、结膜、角膜等也可出疹,表现为红色丘疹,然后转为轻至重度的溃疡灶。少数病例由于出血性疱疹或其他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,甚至死亡。
治疗
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的抗病毒药物,可以试用针对DNA病毒的药物。猴痘的治疗原则是加强一般及药物治疗,以减轻症状、控制并发症和预防长期后遗症。一般治疗措施包括:根据发热、水疱的情况,适当补充热量及水分;按要求做好隔离防护并注意休息,减少体力消耗;保护水疱、脓疱部位皮肤,避免搔抓,以防继发细菌感染;有发热者,采取物理降温措施,超过38.5℃遵医嘱用药;保持皮肤、口腔、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。药物治疗有解热镇痛药、镇痛药、抗菌药、抗病毒药等。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遵医嘱用药,切勿自行使用药物。